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xy的博客

收藏心情,分享快乐

 
 
 

日志

 
 

向死而生——读【野人作品】劫意  

2012-08-07 19:53:25|  分类: 野人诗歌感想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向死而生——读【野人作品】劫意

文/xy

 


        痛苦与死亡
        如果有人问:世上什么事最痛苦最恐惧?相信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死亡。
        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人历来对死亡避而不谈。西方人相信多行善事死后能上天堂。中国人则宣扬做坏事必将遭天谴,而2千多年前孔圣人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说法也早已深入人心。如若有人不长眼,在人前提到“死”字,必定遭到众口非议,并会甩出一连串“呸、呸”声,好像几个“呸”字就会赶走死亡。

 

死亡之恐惧在于不可了解的未知,死亡的痛苦在于无法找回的失去。虽说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自以为无所不能、能够主宰世界的人类却无法预知死后的情景,死亡也就与绝望画上了等号。

 


        海德格尔
        提到死亡,自然会想到哲学,想到海德格尔。因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追问必定要思考生死。而站在死亡的角度看存在意义又是哲学巨匠海德格尔对西方乃至世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在继续着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和对存在与死亡的追问之后,海德格尔终于确立了一条毕生寻找的回归自然、诗意安居的返乡之路。他借助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提出了“人,诗意地栖居”才是生命本源。

  翻开海德格尔德后期著作,你会发现“死亡”二字屡屡出现,而在《人,诗意地栖居》一书中,用得最频繁的句子就是“终有一死的人”。海德格尔之所以反复强调“人要诗意地栖居”,也正是因为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人终有一死,历史终有一天要变迁。在这个世界,人只是匆匆过客,是天地万物和诸神的邻居,只有与他们和谐共处才能回归生命本源,才能幸福快乐地享受每一天,才能找到真正的家,才能在死后与天地诸神同在。

  而贪婪的现代人对大自然的无度挥霍,对技术无休止的开发,最终只会让世界变成一个刻板化、机械化的框架,在这里人们被异化着,慢慢失去思考能力,语言渐渐成为一种归约性符号。能源紧缺、生态失衡、人心浮躁、灵魂没有归属感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现实,所以,他指出:“框架统治之处,就有最高危险在。”并警告:“现代人似乎已经忘了他们终有一死。”

 


        野人
        无独有偶,正如野人老师所说:“诗歌与哲学是同源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度”;当百姓们还在“听话”地做好框架上的每一颗螺丝钉时;当人们还在为多挣一分钱不遗余力、不择手段时,野人诗歌用敢于面对死亡、敢于面对疼痛的力量撼动了中国,成为诗坛上特立独行的先行者。

 

“给死亡一个位置”、“走向坟墓”,“与沉沦同居的时代”、“在疼痛中寻找内容”、“迈向死亡”、“等待尽头”。。。一首首激昂文字的诗歌就这样掷地有声地惊醒了在物欲世界里混沌劳碌的世人。而一首《劫意》更是惟妙惟肖地用被抢劫一空的垂暮老人和梦后裂开的一扇门暗喻着时代的没落和一种新生的可能。

 


        痛与快、诗与思
        相比起莺歌燕舞、花好月圆,痛苦和死亡更加深沉厚重,更能唤醒灵魂,因为它们提醒着人们该如何生活,如何珍惜,如何把握。海德格尔把死亡定义为“未知”,把思想定义为身临绝境后的希望之想。野人老师更是用一首首痛出来的诗歌,捋直被扭曲的心灵,拉开新思想的帷幕。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说的是一种觉醒,没有疼痛就没有新生,没有终结就没有开始,那位手捧半碗剩饭的老人在垂暮之年终于被脚下流淌的河水唤醒了,终于在残羹剩饭里寻找儿时的记忆,尽管那时的意愿已被岁月洗劫一空。

《劫意》的精彩之处还在于一种超越,用视觉,用意象掘开了诗与思的鸿沟。那位在凄凉中缝补孤独的老人与其说让人怜惜,不如说让人警醒、催人奋进。就像那匹似马非马的马,就像那扇似有还无的窗,这老人早已不是现实意义上的老者,而是倾注了诗人的情感、忧思和期望的存在。把他比做生命也好,当成时代也罢,你会不知不觉地开阔着视野,深沉着思绪,也有几分象诗人那样悲天悯人,胸怀大志了。或许你还会一直追问下去:那老人究竟被谁劫持得一贫如洗?那半碗剩饭里到底拧弯了谁的视线?于是在野人的世界里,诗与思相遇了,一场关于时代、关于命运的追问不期而至。

 


        绝望与希望
        水常流常新,终有一死的人能获得新生吗?这是亘古以来始终难解的问题。

 

   西方人讲死后上天堂,中国人说来世会投胎,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而这一切都来自无法预知的绝望。不破不立,没有终结就没有开始,或许死亡始终与新生同在?若不是生前穷困潦倒,荷尔德林可能写不出“人,诗意地栖居”这样的诗句,若不是时代已被贪婪欲望劫持一空,野人先生或许不会看到梦后面裂开的门。海德格尔宣扬天地人神合一的诗意人生,正因为意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毁坏,技术对生态的蚕食,这世上,总是思想者先人一步完成着绝望与希望的转换,因为思想是痛出来的,正象野人诗歌在一次次疼痛中完成着一次次升华。

 

  向死而生需要智慧和胆略;诗意家园需要在孤独痛苦中寻找,我们是要在一遍遍粉碎重生中寻找希望,还是如那个手捧半碗剩饭的老人在绝望里苟延馋喘?或许,野人诗歌会给出答案。

  你准备好了吗?

 


        后记:

  很久没有动笔,感到越发肤浅和吃力,几经修改仍不尽人意,还望恩师多多指教。

  感谢恩师一如既往的教诲,让我有勇气走近巨人的门口,让我尝到沉思带来的苦乐酸甜。或许我没有野人老师向死而生的勇气和智慧,永远达不到他的思想境界,但我会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走下去,虽然苦,虽然痛,却能换来获得重生的希望和喜悦。

 

附:【野人作品】劫意

 

一个老人
站在河沿
脚被水趟著

 

憔悴中

一针针补着孤独

半碗剩饭

拧弯视觉

追寻走丢的思绪

 

在梦后面

裂开一扇门

  评论这张
 
阅读(280)| 评论(1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